摘 要:在民國時期的邊疆開發史上,對西康地區的開發是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西康地區農業技術的改良及推廣過程中,民國初年普遍建立的"西康農事試驗場"和民國二十九年(1940)成立的"西康省農業改進所"等相關機構發揮了較為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四川省檔案館所藏相關檔案及近代相關史料為主,在論述這一歷史時期"西康省農業改進所"的農業改進活動后,提出由于諸多方面的原因,"西康省農業改進所"較之"西康農事試驗場"又前進了一大步,取得了更多的農業改進的實際成效,它預示了西部民族地區農業的發展方向,是康藏民族地區農業近代化的開始,在中國近代邊疆開發史上無疑是不應忽視的. 西康地區包括今四川省甘孜州全部、涼山州部分以及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在民國時期的邊疆開拓與經濟發展史上,對西康地區的農業改進與發展是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關于民國時期西康地區的農業改進與發展問題,1949年前后出版的論文(著)均有所涉及.如1948年3月,南京政府農林部根據行政院訓令,致電西康省,要求"編送農業史料",為此西康省建設廳安排有關人員編寫了七千字的<<西康省農業改進所農業史料>>(全宗號249,案卷號147,本文記為"川檔 249—147",下同),對西康省農業改進所的由來及發展簡史進行了小結.在1949年之前出版的論文中,吳謐賡(西康省<<邊政導報>>總編輯)于1947年夏在<<西康地政概論>>所術最為全面[1] :"西康農事改進始自清季趙氏",建省委員會時曾設泰寧試驗場經營墾牧,漸有起色;及至西康建省,"農事改進逐漸推動",設立農業改進所,下屬多個單位,"從事農林、畜牧、農藝、獸醫、園藝、蠶絲、農業經濟、農業化學等之改進",其"績效"主要有:進行高寒地區作物栽培試驗,在康區引種麥作,進行麥作冬播與兩熟試驗、肥料試驗;檢定水稻、小麥、青稞等品種,對馬鈴薯、玉蜀黍等進行選種,小麥、美棉等地方試驗,并推廣稻、麥、玉蜀黍、馬鈴薯及棉種;推行利用冬夏休閑地,墾荒、種植雜糧、增施肥料、興修水利等辦法;舉辦諸種大小型水利工程等.新版<<康定縣志>>等史志則僅有"民國時期對(蔬菜)品種培育引進做了些科研工作,推廣的品種有扁豆、南瓜、韭菜、芹菜、萵筍等10多種"等語焉不詳之論述[2].不僅史實不夠準確,而且多集中于1940年春"西康省農業改進所"成立后.如四川省甘孜州政協委員會主編的<<甘孜州文史資料>>在記述民國時期康區社會時,有多篇文章言及西康省農業改進所的工作.如西康省建設廳第一科(即農林科)科員王德安等人的回憶,以及其他相關人員的撰述.稱"解放前,全州只有原西康省農業改進所及其所屬的康定駟馬橋農場和乾寧墾牧場,三個單位僅幾名技術人員"、"農業事業機構或建或撤,時有時無,經費不足,人員少,實際效果甚微"[3],雖然史實不夠準確,但亦在一定程度上評價了西康省農業改進所的工作.1994年2月版<<四川通史>>第七冊談到西康省的經濟建設時僅有一語言及:"籌設省農業改進所,統籌全省農林畜牧的改進工作"[4];1995年版<<康定縣志>>將西康省農業改進所的成立年代系于1944年,評價僅有寥寥數語:說該所引進乾寧117號青稞種、法國豌豆、燕麥、黑麥,以及就地培養的康定四號馬鈴薯,試種成功并推廣;"民國時期,國民政府雖有法定‘植樹節’,但有名無實,康定縣從未開展過植樹造林活動";"解放前,除官僚資本辦有林業公司外,實他沒有林業經營管理機構";對蔬菜品種"培育引進做了些科研工作,推廣品種有扁豆、南瓜、韭菜、芹菜、萵筍等10多種"等語[5],既語焉不詳,又史實有誤.還有近版專著評價西康省農業改進所,有"推廣水稻、小麥良種,從內地運進新式農具"等數語[6]. 事實上,在民國西康地區的農業技術的改良及新技術推廣中,初期建立的"西康農事試驗場"及后期成立的"西康省農業改進所"不容忽視.關于前者,筆者己進行了初步論述[7];而后者可謂是康藏民族地區農業近代化的開始.四川省檔案館收藏有關于后者的大量檔案:1、目錄編號為"民(國)249"號,標題為"西康省農(業)改(進)所"(川檔249—147),共130號檔案;2、目錄編號即全宗號"民(國)234"號,標題為"西康省建設廳"(川檔234—334).本文以上述相關檔案、民國時期西康出版的報刊(川康邊防總指揮部編印的<<邊政>>月刊、<<川邊季刊>>、<<西康省政府公報>>、<<邊政公論>>等)和資料(如稿本<<西康通志>>的<<農牧志>>及相關<<物產志>>、<<職官志>>等)為主,參證相關其它史料(這樣的做法是歷史學上所謂"史事重構"的唯一途徑),對民國后期西康省農業改進所的設立及活動作一論述. 二、西康省農業改進所的建立、機構設工及人員組成 .ㄒ唬"西康省農業改進所"的前身——西康"農事試驗場" 晚清時期,隨著"振興實業"口號的提出,各省普遍設立"農事試驗場",四川省至1911年建有農事試驗場74處,可以說是中國由政府辦理農業科技改良的開始[8].晚清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下令西康各縣試辦"農事試驗場",從內地引進水稻、小麥、土豆、馬鈴薯、養麥、高粱以及豆類和蔬菜,進行試種并推廣,"提倡改良農業".于是,西康悉有蔬菜,"可供漢夷官民采食,則試驗場之效果,已有萌芽"[9].但不久民國建立、川藏糾紛,戰火不止,農事試驗場名存實亡.1928年5月,"西康農事試驗場"在康定正式設立,使西康農業研究與農業技術推廣進入一個新階段. 從檔案材料看,1931年瀘定、丹巴、道孚、瞻化、巴安、白玉、甘孜、石渠、九龍等縣遵照政令均成立了"農事試驗場"、如瞻化縣農事試驗場場長陳煥章"征求各種優良籽種,以資試驗";爐霍縣"開辦一農事試驗場.已收效果"[10];道孚縣農事試驗場農場"劃城東宮地約十畝為場地,僅種馬鈴薯,年可獲三萬余勄"[11].歸納西康農事試驗場及各縣農事試驗場開辦后所做的實事,大致可分為引進蔬菜品種并改進本地蔬菜種植技術、提高常見農作物的產量、試驗播種新的農作物及花卉品種等三類.從總體而言,當時西康地區農業改進取得的成績,基本上停留于農場實驗階段,少數推廣者亦僅限于康定等縣城附近.如使蓮花白、馬鈴薯、紅蘿卜、白蘿卜等從那時起就成為康定縣菜農的當家蔬菜品種[12].所以,當時西康農業改進所取得的成績更多集中于農作物改良的科學試驗,推廣工作不足,社會影響有限. 晚清時期在西康各地開辦的農事試驗場,成為西康農事試驗場及各縣試驗場的前身;而西康農事試驗場則是日后西康省農業改進所的前身. .ǘ)西康省農業改進所的建立 1934年12月,國民政府批準成立"西康建省委員會",以劉文輝為委員長;1938年5月,重慶國民政府行政院明令"修正<<西康建省委員會組織條例)第七、八條",命令西康建省委員會籌設"農務局","改進推廣并經營全省各種農務事業"[13];1939年1月1日,西康省在康定成立,領33個縣和3個設治局.春季,行政院命令西康省政府成立西康省農業改進所,之后行政院、農林部多次致電"催詢";夏季,西康省政府將民國二十九年(1940)預算"呈送中央","擬懇準予本年內先行建立簡單機構,仍照前經核定辦法"11月,建設廳(原"建設科"升格而成)在廳長葉秀峰(國民黨中央委員,西康經濟建設組組長)的領導下,著手成立西康省農業改進所.成立西康省農業改進所之前,西康省政府及其前身(西康政務委員會)就對西康農業、畜牧業等方面的情況進行過較為詳細的調查.董兆孚、萬騰蛟、馮云仙、任乃強等的實地考察,涵蓋了西康各地的氣候、土壤、地形、地勢、農作物品種、產量、荒地、可墾地等方面;同時開辦的農事改進機構除農事試驗場外,還開辦了泰寧牧.1937年4月創辦)、改組了屯委會等.這些為西康省農業改進所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1940年1月1日,西康省農業改進所(當時習稱西康省農業改進所為"康農所",如1948年由所長徐孝恢所撰<<西康省農業改進所報告書>>,川檔249—142,本文亦沿用)在康定北門外正式建立,省建設廳廳長葉秀峰兼任第一任所長,寧屬辦事處處長、屯墾委員會里務處長徐孝恢兼副所長,建設廳技正張彬忱兼主任秘書,建設廳技士藍乾德兼總務組主任.康農所人員在建沒廳辦公兼辦第一科(即農林科)業務.此外,除幾名必需人員外,"其余內部組織一概暫緩設置"(葉秀峰于1939年9月25日致劉文輝公函,川檔234—47). .ㄈ┪骺凳∨┮蹈慕幕股柚萌嗽弊槌 據1948年春季該所編寫的<<西康省農業改進所農業史料>>(川檔249—147可知康農所機構設置是: .ū舅┥狹ビ詒臼〗ㄉ杼,辦理康省之一切農林畜牧業之改建事宜,其時為經費所限,本所暫設農藝、畜牧獸醫、森林園藝、農業經濟及總務等五組,農藝組于康定駟馬橋設一農事試驗場,以高寒地帶食用作物之試驗研究為中心工作,期獲良種良法推廣民間,藉增生產;畜牧獸醫組于康定頭道橋設一乳牛場,引進純種荷蘭公牛,改良乳牛,并舉行乳產加工試驗及家畜病疫調查;森林園藝組引進良種林木蔬果,從事繁殖推廣.農業經濟組特約農情報告員,舉辦農情通訊網,求解各地農情及農村經濟之動態. 經過一年多的建設,康農所"所屬各農業機關漸臻完備"(兼任所長劉貽燕于1941年5月28日的請示,川檔234—50).在康農所建立后不久的1940年3月,兼任所長劉貽燕就派遣股爵(西康省建設廳第一科科長)"赴蓉采購本省農業改進所應用儀器,及農作物種子;并赴渝向經濟部及農產促進委員會洽撥補助費"(省主席劉文輝、兼任所長劉貽燕于 1940年3月6日簽署的省建字第221號訓令,川檔234—47).1942年起,西康省"所有農業建設機構悉劃隸本所,統籌本省農建全局".1946年康農所進行了內部調整,設置"農藝、畜牧獸醫、蠶絲、森林、農業化學、農業經濟等六課及秘書、會計兩室"(參見表一,據西康省康農所1947年6月的填表),這一格局一直維持到1950年3月康定解放.
表一 民國三十年(1947年)度康農所直屬課室及職責一覽表
康農所歷任所長大多系有識之士,如康農所建立之初即兼任副所長的徐孝恢,系四川鄉賢徐子休之子,畢業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在四川大學農學院農藝系主任多年."嘗利用假期,遍游邊地",應二十八軍軍長鄧錫侯之邀,"計劃設置四川松理茂懋汶屯殖督辦署,合作開發西北".1935年"為中央軍校在成都分校訓練屯墾隊二百三十余員;嗣奉校長蔣公之命,視察川南","擬具計劃與預算",逢西安事變"事遂寢".1938年應西康建省委員會之聘在康、寧、雅"考察經建資源".1939至1946年任西康省寧屬屯墾委員會墾務處處長,"訓練屯墾干部八十余員",兼任委員長西昌行轅經濟建設計委員.1940年在西昌"奉委員長蔣公之命,于寧屬籌設食糧增產委員會,任設計組組長,為滇緬戰役儲運軍糧,同時受任西康省農業改進所副所長",在寧屬"設西昌、德昌、會理農場三所,冕寧、鹽源合作苗圃兩所,禮州繅絲廠一所,并督導寧區各縣農林技術事宜".1946年就任康農所所長."鑒于農牧建設實有助于國防要政","本匹夫有責之義",冬季即到康屬各縣,"視察金沙江東岸高原之氣候土壤,及康族經營情況",殫精竭慮,積極推進西康省的農業改進,"亟思扶助康民改進其產業".認為"之所以欲銳意向康區推進農牧業務者,實欲代表中樞,施行惠行于金沙江東岸之康族,與正受藏軍虐待之西岸康族,成一強烈對照"."以技術立場"為國分憂,"謀國家領土完整",大有科技救國.維護國家統一的意味.由此可謂徐孝恢是一位有相當專業造詣又兼具政治頭腦的技術型官員(1948年徐孝恢<<西康省農業改進所報告書>>,川檔249—142).其總體狀況參見表二.
表二 康農所任所長一覽表 康農所設置的六個志業"課"中,延攬了一些農業科班出身的技術人員.這些專業技術人員來源有二:一為從西康省內各機關調任.如1940年3月任用為康農所技佐的沈道琛,畢業于私立上海強恕園藝???曾任江蘇省立徐州民眾教育館園藝指導員、陜西鄭縣立農業初級中學教員、西康省立瀘定苗圃管理員;1940年6月任用為康農所實驗場主任的朱介山原系省立西昌農場技師;1941年1月任用為康農所寧屬辦事處技佐的劉懷澤,畢業于四川茶業專門學校,曾任四川省農業改進所指導員、梓潼農業推廣所技師;1941年5月任用為康農所農村經濟組主任的段干華"為研究農村經濟專門人才",就任前為省建設廳技正(兼任所長貽燕于1941年5月28日的請示,川檔234—50),等等.二為從西康省外選任.如1940年春,段天爵赴蓉、渝公辦時就奉命"向中央有關各機關學校商請介紹",以"充實技術人員分組工作",經過一番努力,聘任于獸醫、"農藝、畜牧、蠶絲各有專長"的管相桓、夏定友為技正胡世昌、周祖齡、趙海浣、何毓材、楊松庭為技士(劉貽燕于1940年4月25日的呈文,川檔234—48).1940年8月任用為康農所技士的何右,畢業于中央大學農科.西昌農場場長陳伯宣系國立北平大學農學士出身(川檔 234—84),等等. 由上述可見,抗戰勝利前的康農所的確延攬了一些人才,來自外省者占了相當的比例.以致于1946年1月10日"西康大學籌委會"函請西康省康農所"草擬設立農學院"、林學院的計劃書(川檔249—148,后來"西康大學"未能設立),反映了當時康農所確實擁有一批專業人才而且外省籍或在外省學校畢業者占相當比重.這一情況在抗戰勝利后發生了變化,茲據西康省康農所1947年6月的填表,看一下當時西康省康農所總部專業技術人員的狀況,參見表三.
表三 民國三十六年(1947)度康農所總部農業技術人員履歷簡表
從表三可見,1947年時康農所總部技術人員幾乎全是川籍或在川學校畢業者,康農所下屬各農場技術人員更是如此,如雅安農場場長李源哲系四川大學農學士出身;康定農場場長楊燦儒系西康技藝??茖W校農科畢業(川檔234—84)等.出現抗戰勝利前后康農所技術人員構成變化的原因在于,抗戰勝利后西康省康農所、建設廳"上至廳長,下至科、秘、技正、技士多來至安徽、江蘇、浙江一帶,所以都要離職返鄉"[14]. .ㄋ模┪骺凳∨┮蹈慕率艫吶┠臉〖鞍焓麓 1945年興盛之時,康農所統轄了10多個農場、牧場、林場或辦事處.共有265人:其中職員202人,工役63人.1947年初"緊縮開支,奉令我去"98人;1948年3月、6月,兩次"奉令裁減員役"后,剩下131人,只及興盛時期的一半.其中康農所職員55人,工役4人(<<西康省農業改進所報告書>>).以下分述康農所"所屬各場". 1、寧屬辦事處(中央有農林部農業推廣委會) 西康省由"寧屬"(今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雅屬"(今雅安地區)、"康屬"(今甘孜藏族自治州)組成."寧屬辦事處"設于西昌,由于自然條件在全省為優良、"其發展之可能性為大",放開辦之初.這一重要的"農業建設機構"直接隸屬于建設廳,以農業改進所副所長徐孝恢人駐以督導一切.該處由五個附屬單位組成:"設技術推廣、農政、經濟三股,分頭辦理稻、麥、棉、絲、森林、園藝之試驗推廣,與求解寧屬農情及農村經濟實況.該處并附設食糧作物實驗區,從事食糧作物之改進;另設置森林事務所,辦理育苗造林工作".1942年西康省政府決定將"所有農業建設機構悉劃隸"省康農所,此后"寧屬辦事處"裁并為農藝、森林、蠶絲、推廣、秘書、會計等課室,職掌事務不變. 2、乾寧農牧場 位于泰寧(今道孚縣八美鎮),由建省委員會時期1937年4月設置的"泰寧墾牧實驗場",于1939年改組成立為"泰寧牧場"[15],起初直接隸屬于省建設廳."下設技術、推廣、總務、會計四股,辦理牲畜及牧草之育種繁殖,改良牲畜之飼養與管理,以及畜產之加工,并兼辦高寒地帶農作物之試驗改進".從1942年1月改隸康農所,管理機構改組為"畜牧、獸醫、墾殖三課,及總務股".職掌"牲畜品種之選擇繁殖"、"畜牧技術之研究改良"廣畜產制造之改進運輸"、"飼料作物之栽培推廣"、"獸疫防治之設備實施"、"荒土沃野之開拓耕種"等六項.成為"兼辦農事"、種植糧食與蔬菜的牧.ùǖ234—77).至1947年6月時,場長為梁達新,下屬12人(次年擴展為18人),擁有熟地2474354畝,荒地2500畝,草原12120畝.1948年改名為"省立乾寧農牧場"(梁達新仍任場長),從事牛羊良種與改良、牧草栽培與引種.1950年解放時只有技士一名,后改名為"八美農業試驗場". 3、雅安農場 設于雅安縣桐子林.1942年正式成立,下設技術、推廣、總務、會計四股,"中心工作在從事雅屬稻、麥、雜糧、茶業、畜牧及國藝事業之改進推廣".后改組,設糧食、茶葉二課,及總務股",職掌"食糧作物之栽培育種"、"農產品之加工"、"優良種子之繁殖推廣"、"土壤肥料之試驗研究"、"茶樹茶葉之栽培采制"、"茶葉品質之分析鑒定"等六項.至1947年6月時,場長為李源哲,下屬9人,占地550畝. 4、天全農場 原設于雅安縣,1940年遷至天全縣鄆城,直接隸屬于省建設廳.1942年改隸康農所,"下設林業、茶葉二課,總務一股",職掌"育苗造示范推廣"、"森林之調查"、"茶葉代用品之試驗研究"、茶樹之栽育"、"茶葉之采制示范"等五項.1947年6月時場長為曾紹謙,下屬8人,占有熟地380畝. 5、漢源蠶場 設于漢源縣.成立于1942年,"所有場地蠶寶以及養蠶用具,系全部購自中央農商服務社".下設技術、推廣、總務、會計四股,中心工作在于改進推廣蠶桑業,發展"寧、雅兩屆蠶絲特產".1945年3月,改組為漢源農場,下設農藝、園藝、林業、蠶絲四課及總務股.職掌"農作物之試驗改進"、"果樹蔬卉之改良示范"、"育苗造林之推廣"、"桑苗之培育"、"蠶種繭絲之推廣"、"病蟲害之防治宣傳"等六項.1947年6月時場長為嚴紹隆,下屬15人,擁有熟地1200畝,山地5500畝. 6、康定農場 設于省會康定縣駟馬橋.前身為康農所農藝課直接主辦的"駟馬橋農事試驗場"(同時成立的又有康定頭道橋乳牛..下設技術、推廣、總務、會計四股,負責"高寒地帶食用作物之試驗、改進及繁殖、推廣".從1942年全省調整農業機構后,改組為隸屬于康農所而獨立預算的單位,易名"康定農場",又稱"試驗總場",下隸農藝課、森林保、總務股,主要工作照舊:"職掌關于農作物之試驗研究,示范推廣,病蟲害之防治宣傳,育苗造林之繁殖推廣等".負責試驗、推廣適合于康區栽培的麥種和機制麥片.由于有"育苗造林之繁殖推廣"之責,故又被稱為"康定林業試驗場".至1947年6月時,場長為楊燦儒(國立西康技專學校農林科畢業),其下轄有9人,擁有熟地1200畝,山地5500畝.1948年5月康定農場還成立了兩個下屬合作農.何揮誑刀ㄎ鞒欽虻諞槐5"康定西城鎮合作社合作農場",面積120畝,場長魯德才,有場員8人,主要業務為"種植食用作物";位于康定瓦斯鄉的"康定瓦斯鄉合作農場",占地60畝,場長張國鈞,有場員15人,主要業務亦為"種植食用作物"(據1948年8月3日康定農場填寫的<<西康省合作農場一覽表>>,川檔249—150). 7、康定乳牛場 設于康定縣.前身為康農所畜牧獸疫課直接主辦的康定頭道橋乳牛場,1942年與駟馬橋農場同時成為隸屬于康農所而獨立預算的單位.下設技術、推廣、總務、會計四股,1945年因經費支絀曾短暫停頓,同年下半年恢復.曾購置煉乳制酪等器具,出售所煉制的產品. 8、瀘定森林園藝場 設于瀘定縣.前身為1939年西康省府開辦的"西康省立苗圃",又稱"瀘定苗圃".1940年3月,"瀘定苗圃"停辦、擴組為瀘定縣農場,由瀘定縣政府管理.1942年改隸康農所,改稱"瀘定森林園藝場".下設技術、推廣、總務、會計四股注要工作是"森林、園藝事業之改進、推廣".1945年裁撤,由瀘定農場代理其事務. 9、西昌農場 設于西昌縣.1938年創辦時占地215畝,場長為陳伯宣,有員工110人.職責是"重于稻、麥、棉、絲之試驗、推廣,及森林、園藝事業之發展":總場、推廣部、蠶桑部、事務部設于西昌禹王宮農場,棉作部及手紡織推廣處則設于西昌城內.1941年增設園藝部(川檔249—149).1942年調整機構時由寧屬辦事處代理其事務.1945年寧屬辦事處裁撤,由康農所直接管理,下設農藝、蠶業、林業、園藝、棉作、總務等科(股).職掌"農作物之試驗研究"、"農作物之示范推廣"、"桑園桑苗之培育經營"、"蠶種繭絲之制造推廣"、"優良苗木之繁殖推廣"、"育苗造林之示范推廣"、"果樹蔬棄之栽培示范"、"棉作之實驗研究"、"棉作良種之繁殖推廣"等九項.1947年6月時場長為陳伯宣,下屬共24人,占地960畝. 10、德昌農場 設于德昌縣城郊.成立于1943年,下設推廣、技術、總務三課.職掌"農作物之栽培改良"、"優良苗木之繁殖推廣"、"桑圃蠶絲之改良示范"等三項. 11、會理農場 1947年1月創辦于會理縣城郊.下設農藝、林業、蠶絲、總務等部門.職掌"農作物之栽培示范、指導、推廣"、"育苗造林之繁殖推廣"、"桑圃蠶絲之栽培"等三項.該年6月時,場長為曹良駿(旋由泳成煥接任),下屬12人,占地450畝. 12、磨西示范農場 設于瀘定縣磨西地方.成立于1947年,初"擬設農藝、園藝、森林、蠶絲、推廣等課".規劃使磨西"全變為肥沃之產谷地,則康定及關外之糧食不虞匱乏".因經費無著,直至和平解放前只能由省康農所"技士二人辦理""水稻之改良及其他雜糧作物之改造",收效甚微. 13、冕寧合作苗圃 1947年1月創辦,主任李志敏,下屬指導員等4人,占地18.5畝. 14、省會氣象測候所 1937年,中央氣象局在康定設立"氣象觀測所",簡稱"中央氣象觀測所";1939年,改為"西康氣象測候所",因總所設于省會康定又稱"省會氣象測候所",隸屬于建設廳.在康定縣成立二等測候所.在雅安、西昌、泰寧等三縣(局)各設三等測候所;在巴安(巴塘)、蘆山、天全、漢源、榮經、寶興、冕寧、會理、鹽源、鹽邊、越西等十一縣各設四等測候所.委托道孚、丹巴、理化、雅江、德格、得榮、白玉、爐霍、貢噶(今稻城縣貢嶺區)、稻城等十縣政府各設雨量站,"并協助中央氣象局籌設昌都觀測所".1942年,并入省康農所,康農所另設"氣象測候課".主要工作是主管全省氣象測候,"并輔導各縣測候所及雨量站".可參閱1939年<<西康氣象測候所呈送年度事業計劃書及廳指令>>(川檔234—274). 三、西康省農業改進所的主要工作 1948年,所長徐孝恢在<<西康省農業改進所報告書>>中宣告康農所的職責是(川檔249—142): >>燦泄賾詒臼∈×⒓跋亓⒏饕鋁中竽粱怪柚霉芾砑熬閻吵鎦,公立或私立農林墾牧機構之督導協助,農業物資特產及農村經濟之調查統計,農藝、畜牧、森林園藝、蠶絲、獸醫、病蟲害、農村經濟暨其他有關農林畜牧生產技術之試驗改進,各項改良種籽、種畜、蠶種、苗木、農具、肥料、防疫血清、病蟲害防治、藥劑之推廣及技術指導,森林、荒地之調查、管理、利用,旱潦病蟲災害之調查、防治,農林墾收技術人員及推廣指導人員之訓練,農業機關或學術團體所委托之調查研究,農林畜牧產品之加工、檢驗、分級、取締,及其他有關之農林建設事項,均為本所執掌之業務. 綜合前述<<西康省農業改進所農業史料>>,參證<<西康省農業改進所三十五年度七至十二月份工作報告>>(川檔234—236)、<<西康省農業改進所三十六年度各場業務綱要>>等相關檔案及報刊等資料,可總結如下. .ㄒ唬┰謔∧誚械吶┮蹈慕 1、農藝 .1)農作物選種及試驗改良 在推廣良種之前,西康康農所多次在省內各縣就糧食(青稞、小麥與水稻)、蔬菜、花卉、果木、林木種子選種試驗,試驗取得成效之后再向各地推廣. 成立之初康農所就幾次致函"各縣政府、各設治局、拖烏實驗區",宣布"本所職責在謀本省農業之改進,茲為改進農作物起見".要求選擇"依法選購作物種子寄所,以備試驗而改良".將作物分為"特用作物"(包括花生、棉花、煙草、除蟲菊、蓖麻、油菜、大麻共七種)、"蔬菜"(包括西瓜、南瓜、甜瓜、園根、蘿萄、辣椒、番茄、二季豆共九種)、"樹木種子"(又分為觀賞類、森林樹木類、常綠樹木類三小類,包括了從杜鵑花、薔薇、銀杏、油桐、核桃、冬青、大葉黃楊等幾十種)、"野生及栽培花卉"(包括"各種觀花觀葉栽培或野生花草")、"食用作物"(包括小麥、大麥、玉米共三種,此處小麥包括了青稞).同時附函寄去"種子袋四枚",每枚種子袋形似信封,上印有"注意事項"四條.如第二條"種子須充分成熟而具發芽力者",第四條"凡未成熟或不良菜種請勿寄".此外"請填寫出產地、蔬菜名稱、播種收獲期"等(川檔249—62、77).各縣收到康農所之函,大多按照要求寄回了菜種,如巴安縣三次寄回了多種農作物種子.該縣縣長傅德栓于當年百月29日"將敝縣青稞、小麥各裝一袋,隨函寄上";12月28日將"選得此間通常種植之紅蘿布、冬蘿布、熱蘿布、南瓜、蔥子五種,隨函寄上","附菜種四袋,共五樣";于次年(1941)2月21日又將"購得蔬菜種子十二種"、"采集花種三種"寄上,"至于果木種子,敝縣多不出產,既能產者,亦非此時所能采集.俟本年秋冬,方能照辦,相應函達";從這兩封公函及空某種袋現存四川省檔案館來看,西康康農所應將收到的菜種進行了試驗.此外,鹽邊、瀘定、丹巴、瞻化、甘孜、雅安、蘆山、道孚、鹽邊、義敦、九龍等縣均寄來了品種與數量不等的菜種.寧屬森林事務所主任謝開明復函并寄來烏棲、麻櫟、紅豆木、華山松、藍桉、榿木、黑棗(君遷子)等"種子十五種";康農所寧屬辦事處則寄來紅豆木、云南松、黃柏、黃連木、皂角等"四十二種種子,每種四兩,蓖麻種子四斤";寧南、鄧柯、白玉、石渠、泰寧設治局、理化等縣以地勢高寒、土質磽薄、向不產為由,告以無蔬菜種子可寄.如理化縣于1941年2月稱"本縣氣候高寒,各農區僅產元根.城區農事場需用菜種,均購自雅江、巴安或康定,五六七八等月雖能生產,但以霜早雪大,概不結實,是項種子實無從照寄"云云(川檔249—62).至于"本地優良小麥籽種"及"青稞、小麥"等糧食良種,則各縣均遵令寄給康農所(川檔249—77). 西康省不少縣份均有著名農產,如巴安縣的蘋果、葡萄,丹巴縣的無根等,享譽省內外.如1938年秋季受中央司法行政部之命"赴康調查司法"黃炎等人在康定品嘗了巴安蘋果,印象很好:"巴安蘋果頗大,味亦極好,較美國產有過之無不及"[16];對于西康省內的著名農產,康農所經常致函各縣調查、選購試驗,擬于試驗后推廣.以巴安縣為例,康農所于1946年6月9日致電巴安縣農業推廣所,要求"將該縣出產之蘋果、葡萄兩項果品,最近數年產銷量于一周內表報來所",巴安縣農業推廣所主任許自勤次日回函,附上詳細的<<西康"桶蠶毓凡韃楸>>(川檔249—146);康農所還專門致函巴安縣政府:"無核葡萄為貴縣特產,本所為提倡繁殖起見,特請代購插條三百株,運所試驗",并附上詳細的<<葡萄插條采"旆>>五條及示意圖兩幅(川檔249—62). 此外,康農所還"繁殖優良牧草,并行推廣試驗小麥、馬鈴薯、青稞、燕麥、豆類等"、"試驗稻、麥、雜糧,并行推廣良種于農業,試驗煙草、甘蔗、棉花"(<<西康省農業改進所三十六年度各場業務綱要>>之"康定農場"、"漢源農場"條). .2)農業推廣 康農所就糧食(青稞、小麥與水稻)、蔬菜、花卉、果木、林木種子選種試驗,試驗取得成效之后再向各地推廣,而尤以推廣良種最為重要,正如四十年代教育部蒙藏教育司所編<<川西調查記>>所云:"邊地地瘠民貧,物質上之限制嚴重,故改進農業之道雖多,最適于環境需要者,實推改良種了"[17].1940年康農所從四川省農改所購得冷水稻后,先在康定農場試驗,之后向九龍縣推廣,在該縣"沿雅礱江一帶產麥區域",利用山泉灌溉,"試種冷水稻,略有成效";康農所得知該縣成功"試種冷水稻詳情"后,"更擬定明年推廣計劃,以便向四川康農所洽購該項種子"(川檔249—77);康農所推廣的良種,還有第100號小麥、中大第2419號等,以8888為主:在康定實驗并推廣第100號小麥、第690號及中大2491小麥,"雖曾遇三日大雨,推廣之小麥均較本地原種為佳,抗風力強,且抗銹病力亦強"(<<曬康省農業改進所三十五年度七至十二月份工作報告>>). .3)蠶絲改進 "繁殖桑秧,建設模范桑園,引進優良原蠶種,制造第一代雜交種、春夏秋種,推廣桑秧、蠶種,建設合理之養蠶室,補置必須之蠶具,設置殺蛹干繭灶,設置蠶種冷藏室,設置繅絲應用器具、制造湖棉"(<<西康省農業改進所三十六年度各場業務綱要>>"漢源農場"條). 2、森林園藝 .1)林業改進 "繁殖白楊,選植薪炭用材及行道樹苗木"、"繁殖蠶樹、行道樹與薪炭材各項苗木,并行推廣"及"試驗中美草棉、木棉,并推廣優良品種于各棉農"(<<西康省農業改進所三十六年度各場業務綱要>>之"康定農場"、"西昌農場"條);因為1946年2月以來四川省農業改進所在瀘縣、簡陽、華陽等地,試種美國木棉,取得了增進產量、改良品種之效,故而向其它地區推廣[18].此外,康農所又派人到四川省采收洋槐、花紅、棠梨種子和購買板栗等種子.根據檔案材料,1948年4月寶興具政府報星成立苗圃的計劃,康農所"撥發旅費"僂蛟,令派代理林業課長尹鵬程"前往"指導縣政府成立苗圃"(川檔249—150). .2)改良茶業及果木花卉的改良與加工 改良茶業包括"培良良種"、"示范茶園"和"改良制茶"以及"繁殖茶苗,建設模范茶園制造邊茶,制造腹茶,購置制茶用各種器具"(<<西康省農業改進所三十六年度改良邊茶計劃>>及<<省廳關于康農所農場改良茶葉、開辟茶園、撥劃茶數等的呈文、批令>>,川檔234—264);果木花卉的改良與加工則指,"繁殖優良、蔬菜、花卉,并試行園藝品加工"(<<西康省農業改進所三十六年度各場業務綱要>>之"雅安農場""西昌農場"條)等. 3、畜牧業 "繁殖優良牧草";"繁殖牛羊,酪品制造,毛革加工,馱運經營"、"血清制造,防疫宣傳,巡回治療,推廣殺菌清毒、全乳于康定市"(<<西康省農業改進所三十六年度各場業務綱要>>之‘康定農場"、"乾寧墾牧場"條);在康定設立直屬于康農所的"乳牛場一所,供應本市民鮮乳"(<<西康省農業改進所三十六年度各場業務綱要>>,川檔249—142);1948年乾寧墾牧場有"黃牛四頭(荷蘭牛一,黃牛公二,黃牛母一),犏牛三十五頭(犏牛母二十一,耕牛及犏公牛十四),牦牛九頭(牦牛公三,牦牛母六),阿果牛十頭(阿果牛公一,阿果牛母九),馬九匹(阿蒙一,雜種馬一,伊犁種馬一,土種種馬一,母馬二,騸馬四),美利奴雜種綿羊二十六頭(羊公八,羊母十八),土種綿羊一O八頭(羊母六人,閹羊九,小綿羊三十一),山羊四十九頭(羊公二,羊母三十二,小山羊十五),豬二十九頭(公豬二,母豬十一,閹豬十六)"(<<西康省農業改進所報告書>>,川檔249—142).在畜牧業方面,康農所還聘請了煉乳專家蕭如干和畜牧獸醫專家陳之長、許振英等赴泰寧、道孚、護霍等地考察,搜集材料,以改進畜牧. 在各農場、畜牧場中,康農所進行工作因地制宜,針對不同地域而各有側重:康屬各農場,以畜牧業為主,如改良品種,推廣繁殖,治療牛瘟等畜病等,兼及青稞、馬鈴薯等的種植;寧屬各農場,以水稻、小麥、棉花、蠶絲之改良與增產為主;雅屬各農場,以水稻、麥、林業為主,包括稻麥品種的改良與增產,育苗、造林與護林等. .ǘ)健全省內各縣下屬的農業改進機構 以1945年起,康定、西昌.會理、稻城等縣,均按省農業改進所及省建設廳命令,成立了縣農業推廣(進)所(<<稻城、會理、西昌、康定等縣關于辦理農業推廣所的函文及廳批文>>,川檔234—146);<<西康省農業改進所三十五年度七至十二月份工作報告>>說"己成立縣農(業)推(進)所者",有雅安、天全、滎經、漢源、瀘定、康定、西昌、越西、甘孜、巴安、會理、越西、冕寧等12個縣;"促其成立縣農場者"有西昌、九龍、道孚等數縣.上述機構是省康農所下屬的機構,是在各地進行農業改進的最主要政府機構,如"本>>樂尾〕媸亂,均附由農業改進機關辦里,并無專司組織"(川檔 234—84),可見各縣農推所等"農業改進機關"對于當地農業進步不可或缺. 從20世紀之初的農業改良起,四川省認啊"農務總會設立誠不可緩,、蓋欲開通智識、改良種植、聯合社會,必視此為權輿,為集會之謀"[29],因此1909年四川農務總會設立后各府州縣農會紛紛成立.康農所成立之前,西康各縣、設治局已建有"農會",發展有會員,從1940年起就隸屬于康農所(<<省廳轉給康農所各縣局填報各級農會職員表和會員名冊>>,川檔234—219),如漢源、雅安、越西、蘆山.西昌等近20個縣的農會(川檔249—149),所長徐孝恢曾發表<<健全寧屬各縣局農會之我見>>,說"農會會員,首先應注重本身業務之改進,例如接受政府農事機關技術人員之指導,關于農作物品種之改良,有效肥料之制造與施用,病蟲害之防除,水利之振興,農產品之共同加工制造,或運銷販賣,改良農具之利用,組成團體之后,方有協同動作,一致努力之可能"[20],在此思想指導下,農會會員在農業改進、農業發展上對于各縣、設治局亦有所促進.此外,農村合作委員會、水利協會等機構也為農牧業科技的推廣,作過一些工作. .ㄈ┙惺∧諗┠烈盜煊虻淖ㄌ獾韃,答復省內各縣政府的相關咨詢 遵照省建設廳的飭令,1943年初夏,康農所派人到省內各地盛產的"我國特種農產五棓子"的地方進行"產銷調查",并上報省建設廳(川檔234—170);1947年夏季,天全縣蟲害嚴重,康農所奉命派人調查后提出了三項解決辦法;1948年夏季,德格縣鼠害猖獗,康農所奉命擬定<<土鼠殲除法>>答復德格縣,為指導當地"驅除為害耕地土鼠"起了一些作用(川檔234—84). 上述三項外,西康省農業改進所開展的工作,還包括與中央直屬各機構及省內外相應機構(如與中央大學農學院、四川大學農學院、國立西北農學院、金陵大學農學院、華西協合大學農業專修班等)進行的業務往來及學術交流活動.此處不贅述. 四、西康省農業改進所的終結及其歷史意義 抗戰勝利后,即發生國共內戰,國統區通貨膨脹日甚一日.在這些情況下,本來經費就不足的康農所及下屬農場經營、改進工作,越來越顯困難.從1947年6月21日建設廳在給康農所的公文中指示:"近年康定物價飛漲,民生困難,應飭本省農業改進所迅作有效措施","開辟農場,栽種食用作物以增民食"可見一斑(川檔249—142).因而,一些下屬農場甚至有名無實,根據<<三十七年度省康農所呈送所屬各場工作報告及建設廳指令<<(川檔234—323)及相關材料,1948年底到瀘定縣磨西農場查看的第一科科員王德安,看到全農場"只有場長某某一人,居住一間民房,約一、二畝試驗田","全場經費只能用于場長一人而已,真是有名無實的農場"[21];同年西康省建設廳27號指令稱"康定墾牧場林業課,三十六年度工作成績甚微,三十七年度應立即擬具培育經濟林及蘋果、林檎等苗木計劃呈府核辦"[22],康定農場的情況比瀘定農場好不了多少. 1949年12月劉文輝宣布起義,次年3月24日解放軍六十二軍五五六團開進康定,西康解放.7月,人民政府接收了康農所康定農場10月接收了康農所乾寧墾牧場,至此,康農所成為歷史,使命亦終結. 康農所取得的某些成績,在西康地區是空前的.如直屬康定農場生產機制麥片,這種康定以前未見過的新產品一投放市場,便大受歡迎[23].在九龍縣"沿雅礱江一帶產麥區域",利用山泉灌溉,"試種冷水稻,略有成效"(九龍縣長殷崇實1942年10月2日致康農所函,(川檔249—77),至今仍有耕作.在康農所開展工作的初期,它的農牧業推廣,對省內各地起到了技術指導與示范作用.如西康省于1947年總結上年(1946)該省建設八大成績時,"農業改進"即為其一,主要內容有"改進良用作物,舉辦水稻、小麥、青稞、馬鈴薯等育種試驗"、"增加糧食生產"、"改進牲畜,防治獸疫,栽培牧草"、"培育果苗,試種美國菜蔬推進園藝事業"等.具體成績數字是:繁殖良種609畝,推廣良種10400畝,墾荒29100畝,增產雜糧8720石;利用隙地21000畝,增產雜糧8500石,推廣冬耕及良種60000畝,增產麥類雜糧36000石,推廣肥料及防治病蟲害32200畝,增產糧食3200石;機制黃油3200磅,煉制白塔油4000磅;增產棉花4800擔;育苗55256株,造林16740株".就具體縣份而言,可與此參證.如乾寧縣1946年度春季行政會議議案之<<獎勵開墾及改種事項案>>即主張"暫定惠遠鄉為農品改種示范區,以資各鄉摩仿"[25],所倚侍技術支持就是康農所泰寧牧.ê蟾奈×⑶農牧..該牧場引進荷蘭公牛代替黃牛與牦牛雜交,欲提高產乳能力,無結果而終;但是該場在上報<<三十七年度黃油制造計劃、預算書>>(川檔249—95)獲準后,精制黃油,品質優良,很受市場歡迎.因而,西康民眾對于康農所持歡迎態度.1947年,西昌縣西寧鄉公民代表鄧凱南等22人,集體簽名向省政府遞交了<<西昌縣西寧鄉公民代表請愿書>>,稱1945年西昌縣"農推所欲選擇適宜地點,擴展業務,乃于西寧鄉設立西昌縣農林場一所,惟經費短絀,人員太少",影響了農業推廣成績,因而公民代表請求以"西寧鄉三皇宮為場址,將原有之農林場擴大組織",以造福當地(川檔249—150).可見,地方民眾渴望康農所的幫助.這反映出康農所的工作是有一定成績的. 康農所取得的成績,從試驗與推廣相比較而言,試驗較多而推廣工作較為薄弱.康農所乾寧墾牧場場長陳文瀾1947年10月在呈報的<<設置惠遠推廣站及推廣站簡則>>中說:"查本場設立以來將近十年,過去于畜牧及農林方面經試驗結果,均各有成績,然未積極推廣,以致本場與農民與一般之供應上均少連〔聯〕系","乾寧附近各縣農事之改進及優良牲畜之推廣與增產,本場負有重大責任".呈文中又列舉了"試驗成績","如本年場中菜蔬存活生長佳良者二十余種","本場所選之六棱青稞經選穗,估計每市畝多產一市石二斗"等等(川檔249—142).這一情況,較之8年前并無顯著改善. 戰爭是制約康農所取得成績的重要因素之一.從成立到解散,康農所經歷了戰爭的十年:它成立于抗戰最為艱難的中期,之后的兩三年做了一些農業改進的實事,取得了局部成效.稍后"嘣鹵?、共闹q,以至1946年后康農所幾乎沒有大的舉動,僅是維持、不斷萎縮、裁減員工直至出現"全場經費只能用于場長一人而已,真是有名無實的農場".所以,到了后期,雖有1947年制定的<<康農所三十七年度工作計劃>>、1948年制定的<<康農所三十八年度工作計劃>>(川檔249—142)之類的總體規劃,1947年制定的<<天全農場貸款經營茶葉計劃書>>(天全農場場長曾紹謙制,川檔249—95)之類的具體實施方案,但難于實現.至于少數推廣者亦僅限于康定、西昌、乾寧、九龍等縣城附近.所以社會影響受到了限制,"方法陳舊,至今未見改良,是其缺憾"[26]在當時西康地區仍是普遍的現象. 嚴寒氣候也是制約西康地區農業改進取得成績的因素之一.1940年11月石渠縣在給康農所的公函中稱:"本縣氣候高寒,不適農產.前曾試辦農場,均苗而不秀,穗而不實"(川檔 249—62).類似的說法又見于寧南、鄧柯、白玉、石渠、理化等縣的上呈公函中.此外,經費支細,專業技術人員缺乏,康農所及其所屬的農業機構或設或廢,時有時無,間有官僚主義作風,因而實效大打折扣. 相對于康農所取得的某些"空前"成績,康農所開展的實際工作,對于解放后四川民族地區(尤其是四川藏族地區)相關機構的設立可謂是奠定了基礎,對于以后西康地區農牧業的改進及現代化的起源與發展而言也是有啟發的,這可說是"啟后的".以事實而言,1951年4月在合并康農所康定農場、乾寧墾牧場的基礎上,成立了新中國西康省藏族自治區乾寧農改場,1955年10月改稱甘孜藏族自治州農業試驗站.1961年8月甘孜藏族自治州農業科學研究所成立,1963年5月重組為農牧業科學研究所.到了70年代,十個縣建立了農科所.l977年7月.農牧業科學研究所分為農、畜兩個研究所[27].新中國這些農牧機構的設置可謂是在康農所基礎上的新發展.總而言之,康農所在農、林、牧等方面進行的努力和嘗試,即以近代科學技術手段改造傳統農業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較有規模有組織的實施,康農所較之"西康農事試驗場"又前進了一大步,取得了更多的農業改進的實際成效,可謂四川藏、彝等民族聚居地區農業、畜牧業近代化的開始.由于諸多方面的原因,這種農業、畜牧業近代化所取得的成績有限,因而對它所取得實效的評估不宜過高.但是它卻預示著中國西部民族地區農業、畜牧業的發展方向.在中國農業發展史上占有不可忽視的一頁,更是中國邊疆開發與經濟發展史上有機組成部分之一. 參考文獻: .1]吳謐賡.西康地政概論[A].邊政導報[J].1947、6(2、3號合刊).第5-16頁.
收稿日期:2004-10-05 請記住本站的網址:www.maketakephoto.com (責任編輯:admin) |